close

  晨報評論主筆 許莽
  國家衛計委昨天的記者會是很受媒體和公眾關註的,一方面醫療衛生在眾多民生問題中向來舉足輕重,另一方面,近年醫患矛盾加劇,各地的醫鬧現象有所抬頭,甚至多次發生殺醫、傷醫惡性案件,成為社會負面情緒的導火索。而就在這幾天,南京和潮州又相繼曝光兩起性質惡劣的辱醫事件,於此背景下,人們自然要睜大眼睛看看衛生主管部門有何表態、作何打算。
  對於記者的提問,衛計委主任李斌說,暴力傷醫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,必須依法嚴懲。兩會期間很多代表、委員都對傷醫事件表示了極大的憤慨,並且對解決好這個問題提了不少好的意見和建議。她還列舉了一組數據:201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門診量是73億人次,比上一年增長6%,出院人數1.91億人,比上一年增長了7.3%;全年統計到的醫療糾紛是7萬件左右。正如李斌所言,在這樣巨大的診療量裡面,絕大多數的醫患雙方還是相互配合的,出現糾紛的畢竟是少數。
  嚴打醫鬧、嚴懲傷醫者,這當然是必須的,全社會對此一定能夠形成共識。至於李斌列出的數據,我覺得也是有說服力的——有這樣一個基數擺在那裡,以比例和概率論,的確很難說醫患衝突已經到了失控的程度。再換一個角度說,給醫生送錦旗的患者難道沒有嗎?我想大概不會比醫鬧少。只是媒體缺乏報道的興趣罷了。
  然而,說句公道話,暴力傷醫雖然仍只是比較極端的現象,但醫院里存在怨氣,卻是我們不能否認的。在這些年醫鬧事件逐漸增多之前,“看病難、看病貴”就一直是廣大民眾的真實感受。很多人去一趟醫院,病看沒看好且另說,能夠帶著好心情回家的估計不多。醫院那頭呢,除了“以藥補醫”體制的既得利益者,絕大多數的基層醫務工作者也必須承受高負荷的勞動強度,“一份體面的職業”常常會成為一種錯覺。有些醫生如果帶著怨氣出診 (哪怕有所剋制),無疑又容易激發患者的怨氣。如此一來,惡性循環。
  要緩解醫患矛盾,打擊醫鬧的措施和手段其實都還只是治標之策。病竈不除,“燃點”就永遠很低,如同皮炎和腳氣,一不留神就會發作。通過整體改革,多管齊下,使醫療資源得到充分開掘和合理分配,方為消解雙方怨氣的治本之途。
  從這個意義上講,李斌昨天談到的關於公立醫院改革以及社會辦醫的問題,才是要害所在。對於發展社會辦醫,最近國家已經出台了很多政策予以支持,這對擴大醫療服務資源、滿足民眾多樣化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有很大的積極作用;公立醫院改革可能更複雜一些,因為一方面要保障民眾的利益,一方面要調動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。而在現有機制下,這兩者看起來是比較難以兼顧的。醫改能否啃下這塊難啃的骨頭,醫好這個“疑難雜症”,顯然是對整個醫療衛生行業的重大考驗。
  話說回來,即便在美國,奧巴馬的醫改案也是無比糾結。這說明醫療行業的難題不獨中國才有。給點信心,也給點時間吧。
  (原標題:多管齊下,醫院里的怨氣才會消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05apdds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